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每个村的地理环境、产业优势各不相同,特色种植往往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好选择。近年来,山西省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提质增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在山西省吕梁市,农民因地制宜,利用核桃林间种植牡丹,利用玉米秸秆培育松茸,成为当地特色种植的典型。两种种植模式不仅经济效益突出,而且科学环保,体现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牡丹花雍容华贵,从气质上给人一种富贵之感。如今在山西省柳林县陈家湾乡东垣村的百亩油用牡丹竞相开放,椭圆形的叶子,一片片洁白的花瓣,轻柔而鲜嫩,不时还有蜜蜂前来采蜜。大片白色、粉色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置身于花的海洋,陶醉在花的芳香中,让人流连忘返。牡丹基地的负责人任海军:
任海军:这是我2015年种的油用牡丹,今年全部开了花了。
东垣村村民任海军利用龙门垣山上得天独厚的核桃林优势,间种油用牡丹,油用牡丹具备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间种油用牡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带动了龙门垣山上又一轮新的产业革新,农民的收入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今,当地以东垣村为中心,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与村民流转土地,进行大面积油用牡丹种植,牡丹基地管理员朱师傅:
朱师傅:牡丹基地管理起来也挺简单的,比农作物简单,一年就是锄三次草,施一次肥,施肥在春季,就是施氮肥,锄草春季锄一次、夏季一次、秋季一次,这个园子的牡丹花栽了三年了,到三年头上花已经开了,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
今年,任海军的400亩油用牡丹第一次大面积开花,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出来,预计明年,这些油用牡丹将开始进入高产期,牡丹籽亩产量可达三百公斤,按照任海军的设想,在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后,龙门垣山上将形成牡丹衍生产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模式,实现经济、观赏、生态效益三丰收。
任海军:今年再流转500亩土地种油用牡丹,带动二产,牡丹籽深加工:油、牡丹面膜、牡丹牙膏,要带动二产必须有至少5000亩土地,三产已经上了,去年种了100亩的观赏园,今年再扩展一下,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效益、观赏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在距离柳林县不远的方山县,当地峪口镇桥沟村温室大棚内试验种植的赤松茸按预计期限破土出菇。赤松茸试种的成功,不但丰富了方山县城乡群众的菜篮子,也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大棚,一股浓郁芳香的味道扑面而来,只见经过数月精心栽培和管理,长势喜人的赤松茸密密匝匝地铺满了整个种植大棚。种植人员正在忙着采摘、装筐,大棚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方山县桥沟村第一书记刘伟光:
刘伟光:我们种植赤松茸的温度,一定要保证大棚的温度在25摄氏度以下,并且保证通风,湿度要保证在70%左右,这样赤松茸才能长得比较好。在赤松茸长到菇盖大概十厘米左右的时候才能进行采摘,这样的蘑菇才能生长成熟,蘑菇的营养价值也都会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样经济价值就相对高一些。
桥沟村发展蔬菜大棚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仅靠传统的蔬菜种植收入甚少,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推动大棚种植产业升级。去年年底,经过桥沟村村两委多方考察研究,决定利用村内的蔬菜大棚搞赤松茸试种。经过四个多月的萌发生长,目前正值出菌期。记者在种植基地看到,试种的羊肚菌出菌整齐,长势良好。方山县桥沟村第一书记刘伟光:
刘伟光:目前,每天出菇大概在20千克左右,在市场价格10块钱左右的基础上,一个大棚每天的营收大概在400元左右。相比于桥沟村传统种植西葫芦等品种,每天能够提高大棚的营收额100元左右。这样就提高了村民的实际收入,也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对于实现桥沟村的产业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大棚种植赤松茸大概一亩产量在6000到8000斤。种植的原料除了菌种就是玉米秸秆,不添加任何化肥和喷洒药剂。一亩地的成本大约在4000元左右。从种植到采收总共是四个月时间,一斤湿的价格至少能卖到10元,七八月份可以卖到15元左右,一斤干的可以卖到300多元,一亩地收益平均可达70000元。下一步桥沟村将扩大种植规模,以此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让赤松茸产业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方山县桥沟村第一书记刘伟光:
刘伟光:今年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准备再开辟一个反季节蔬菜大棚,继续种植,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将大棚的营销结果公布于村,从而引导更多的大棚种植户种植赤松茸,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经营规模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会发展更多的反季节蔬菜大棚来种植这种蘑菇,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实际收入,从而推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