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现场,记者踊跃提问、代表真诚回答,气氛活跃热烈。图为中外记者齐聚。本报记者李联军 史晓波摄

杭侃代表回答记者提问。本报记者李联军 史晓波摄

本报记者现场报道。本报记者李联军 史晓波摄

记者争相提问。本报记者李联军 史晓波摄

3月6日下午,山西代表团驻地三楼会议室华灯璀璨,春意融融。作为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7位全国人大代表现场接受21家中外媒体记者集中采访。

记者们怀着期待与关切而来,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具体举措,到统筹推动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从发挥山西文旅产业比较优势,到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改善生态环境,到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从容坦诚、实事求是的一问一答中,记者们聆听到三晋大地上敢蹚新路的转型故事、不甘人后的开放故事、绿色低碳的能源故事、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走向富裕的民生故事,一个转型发展中的山西、真实立体全面的山西、春天般生机勃勃的山西清晰可触、跃然呈现。

“山西资源丰富,有‘煤海’之称,但不仅仅只有煤,山西还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今天的开放日活动,我渴望了解到一个更清晰更真实的山西。”采访环节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跃军争取到首个提问机会。“我们注意到,山西提出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山西的底气和信心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举措?”他的问题,是在场记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山西必须回答好的必答题。

拨动时间指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赋予山西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等重大使命任务。这是山西发展最大的底气、最好的平台、最宝贵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亲临山西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希望,为山西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晋创谷·太原”揭牌运营;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分别达到16条、37家,省级重点专业镇达到18个;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晶科能源、中电科碳化硅二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9.3万个,山西数据流量谷正式启动;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在全国率先转入正式运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一项项数据、一个个成绩,串联起山西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让记者们感受到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铿锵足音。

“我看到了山西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效,真切体会到山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贯穿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全过程各方面。”王跃军说,通过媒体开放日活动,真切感受到山西的未来和希望。

2023年,山西一方面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再增产5743万吨,达到13.78亿吨;另一方面,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人民日报记者闫伊乔关注山西如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采访中,我理解了山西‘决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这句承诺背后的努力,同时了解了山西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这为资源型地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闫伊乔感叹,从这场集体采访中,她认识到一个责任和担当、生机与活力兼具的山西。

“近年来,我们在文物保护、云冈学建设和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山西是华夏文明摇篮,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31处、居全国之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采访中,面对记者关于如何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提问,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讲出了自己的理解。

“科技手段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展示利用方面都发挥着作用,以展览展示为例,云冈石窟数据采集精度已经达到毫米级。我们运用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洞窟的等比例3D打印,运用在展览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云冈研究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12窟完整地展现出来,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展感受。“不同于过去文物加辅助展品组织的展览,通过科技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云冈石窟‘真容巨壮’‘穷诸巧丽’的魅力,使云冈艺术的传播有了更多的途径,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山西自古就是文明发祥、文化兴盛之地,也是天然形胜、物产殷阜之地,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光明日报记者陈慧娟说,山西敬畏历史、敬畏文化,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把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相信山西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会不断提升。《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王静表示,今后会更多了解文保工作,宣传报道更多像云冈石窟这样绚丽壮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历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省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晋城市实施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串联全市90%的脱贫地区、90%的景点景区和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带富50万农村人口。大力发展生猪、肉羊、蚕桑、黄梨等‘特’‘优’农业,打造中药材、蜂蜜、山楂红酒等特色专业镇,壮大集体经济,联农带农增收,全市近1/3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全国人大代表、晋城市市长薛明耀围绕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回答了记者提问。

“从晋城一域可以看到山西农业农村的发展。”作为一名负责“三农”报道的记者,农民日报记者梁冰清谈起山西,娓娓道来。“我经常听说山西小米、玉露香梨、黄花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山西坚持‘特’‘优’战略,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让农业经营有效益、农民增收有途径,我们为山西的‘三农’工作点赞。”

媒体开放日活动中,“变化”成为代表们回答的高频率词。近年来,山西把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第一要件”,推出营商环境3.0版改革,提出“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要求,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工商联2023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山西被评为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马静对山西营商环境的改善印象深刻,参加媒体开放日活动,她最想了解山西经营主体的真实感受。

“营商环境的改善优化,最明显的是项目建设审批效率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艺,从企业感受最直观的角度解答了疑问。“以国道108线忻州段改建工程项目为例,在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主动服务下,实现了土地预审30个工作日内批复、建设用地手续6个月获批,创造了全省公路项目土地手续办理最快纪录。”武艺说,营商服务的“火热度”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山西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投资升级跑出了山西速度,打造出了山西样板,使经营主体进得来、进得快、留得住、发展好,相信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山西必将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新天地。”马静说。

……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短短两个小时,山西的每一步发展、每一帧变化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透过代表与记者们的交流问答,展现了山西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示了山西新时代以来发生的重大变革,呈现了山西转型发展的光明前景和良好态势。

春为岁首,携希望和梦想出发。新时代的春风里,山西必将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新篇章。(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