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说经济

打造朔州地域文化名片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2024-03-01 08:45:31 来源: 山西晚报 作者:
摘要:——专访朔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彭雁这里是早期人类栖息地、屏卫三晋北大门、民族融合前庭院、长城精品展示区、草原丝路中转站,也是红色抗日根据地

——专访朔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彭雁

这里是早期人类栖息地、屏卫三晋北大门、民族融合前庭院、长城精品展示区、草原丝路中转站,也是红色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试验田、右玉精神发祥地、塞上生态康养园。这里就是朔州。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脉络清晰。近年来,朔州市发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朔州站,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朔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彭雁,感知朔州在打造文化新名片上的全新规划。
峙峪遗址穿越万年 辽金历史文化回响千年
山西晚报:站在历史长河和地理位置的角度,朔州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质?
彭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了高度概括,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朔州处在桑干河源头地区,在人类起源史中,桑干河流域以其涵盖新旧石器时代各个分期的文明遗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序列。朔州峙峪遗址是华北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
自2012年以来,尤其2020年至2023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遗址的年代与埋藏,石器原料、技术与功能,骨器与个人饰品等开展国际性深度合作研究,最后将峙峪遗址的年代精确厘定为距今4.5万年。峙峪遗址发现的一系列现代性文化证据,更新了有关东亚地区现代人扩散及其文化发展的传统认知,对推进全球视野下现代人演化与扩散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从峙峪遗址溯流而下,到新石器时代,朔州境内桑干河流域分布有朔城区司马泊、山阴县岱岳、怀仁市鹅毛口、应县边耀等遗址,与河北阳原的泥河湾遗址遥相呼应,形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清晰的文化序列。可以说,朔州是一方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
朔州地处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从内外长城的界域看,朔州北边的杀虎口自古是通往蒙古高原、河套平原乃至俄罗斯的天然通道,是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通塞中路的重要中转站;南边以北楼口、大石口、茹越口、胡峪口、水峪口、白草口、阳方口等为代表的雁门十八隘口,是翻越恒山山脉、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中间顺着桑干河谷地,直通京津冀地区。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朔州成为一道历史文化的走廊,在中国北方文化史、民族融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山西晚报:辽金历史文化在朔州的文化构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您来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彭雁:朔州是北方多民族聚居的乐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遗存丰富、较为典型的是辽金历史文化。
朔州拥有应县木塔、崇福寺、净土寺、广武古城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崇福寺是全国辽金三大佛寺之一,其中,弥陀殿“五绝”——匾额、壁画、塑像背光、棂窗、脊饰琉璃享誉海内外。净土寺的大雄宝殿属金代原物,八门九星的天宫楼阁藻井制作玲珑规整,布局合理,宾主分明,繁而不乱,在国内外同类建筑中罕见,是少有的金代珍品。广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古城,是研究辽金时期城市建筑水平的“史典”。
朔州民间文化艺术流传众多,朔州踢鼓秧歌、右玉道情戏、应县怀仁耍孩儿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考证宋辽金元时期戏曲艺术发展的宝库。耍孩儿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吸收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元素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千年,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道情约于金代流入晋北一带,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传播于民间,清代中叶搬上舞台,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右玉道情为曲牌连缀体,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是中国北方道情的缩影。
辽金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2023年,朔州市委成立辽金历史文化研究挖掘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更多辽金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文旅产业发展布局。组织有关人员赴中国历史研究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学习参访,与相关学术团体开展合作。目前,应县龙首山文化产业园暨木塔研究项目已启动。同时,朔州市还在全力打造桑干河沿线文化旅游带。
发挥文旅“比较优势” 绘就全新长城画卷
山西晚报:朔州市发展文旅业有哪些“比较优势”?
彭雁:朔州是全国避暑胜地和京津地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在绿色生态、红色旅游、文旅康养等方面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朔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挖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聚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朔州市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城市等荣誉。
朔州市推出佛教古建游、边塞文化游等8条“游朔州·读历史”主题路线,形成市内常规游线路11条,主题游线路60余条。以鲁沟、青钟、凤凰城、旧广武、杀虎口为代表的60多个乡村旅游点,形成20多条乡村文旅康养线路。特别是,右玉县打造右玉精神研学线路、生态休闲康养线路、西口文化体验线路3条精品线路,推出“生态+赛马+低空观光”玉龙文体新兴产业,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全季节扩容、全年龄覆盖、全链条延伸、全周期培育。
山西晚报:长城文化是朔州又一张文化新名片。近年来,朔州在长城文化品牌的打造上,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彭雁:朔州是长城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和精粹区。朔州境内现存长城327公里,其中明长城遗址占全省30%;各种形制的历史遗存1649处,占全省的40%。最有气势、最具特色、筑于绝壁天险的广武猴儿岭段“锯齿长城”共200米,被称为中国长城中的精品。山阴县广武长城项目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库。
近年来,朔州市在长城文化旅游上取得较大进展,雁门关—广武长城、杀虎口—右卫古城列入全省长城核心展示园建设重点项目。朔州市政府出台系列专项规划,打造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展山阴县旧广武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工程等16个项目,推动桑干河文化旅游带打造、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提档升级等重点文旅工程,推进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建立省级3A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长城人家”22家。
做活文旅融合文章 发力文化名片创新表达
山西晚报:文化赋能下,旅游体验可“景”上添花。近年来,朔州市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方面有哪些做法?
彭雁:朔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融入文物元素。加大应县木塔、崇福寺、广武古城周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出一批以辽金历史文化为主题、生态康养文化为特色的文旅精品项目,举办中国辽金历史文化应县研讨会、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论坛等,挖掘文化价值,打造文旅品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融入非遗元素。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举办“记忆中的中国年”年俗系列活动、“老城记忆”非遗作品展、朔州市2023文旅消费季等活动,组织大秧歌、耍孩儿等非遗展演,单场观众达3万余人。
融入民俗元素。依托本土资源优势,丰富文旅发展内涵,培树活动品牌,开展“辽金艺韵”演艺活动,其中,街头表演“崇福古刹辽金圣地”、舞台艺术“时光里的卯榫”“瓷情”等富有辽金韵味的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山西晚报:文化名片需要创新表达、创意推广,朔州有哪些规划?
彭雁:未来,朔州将发力更新宣传理念、构建崭新格局、创新市场体系等,实现文化名片的创新表达、创意推广。
更新宣传理念。把朔州历史文化深厚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进行全新表达,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解读、传统资源产品化表达、传统产品市场化运作。
构建崭新格局。以交流互鉴提升影响力,积极承办民族“三交”文化、辽金历史文化全国性学术研究活动,挖掘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创新市场体系。围绕“微旅行、慢休闲、深度假”的发展方向,丰富产业体系,拓宽空间体系,创优服务体系,结合文化遗产、精品演艺、体育运动、乡村旅游、医养康养等打造核心产品和精品项目,发展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做好体验文章。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广武国际滑雪场、应县木塔研究复制、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等项目建设,为游客创造新体验,把朔州建设成全国闻名的塞上风情旅游目的地。
此外,朔州还将依托生态优势,紧紧抓住全省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契机,打造北方知名的生态康养避暑旅游胜地,努力将好空气、好环境、好资源转换成好商机,带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乡村振兴、特色农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不断谱写朔州新的文化篇章。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