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在其24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以仅占全市3.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苏州市15%的经济总量,成为国内园区建设的标杆。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苏州工业园区同样面临着人口红利消退、资源消耗加剧、发展空间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掣肘。近年来,苏州园区将把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兴产业,找寻到了一条破解困局,实现转型发展的理想“突围”路径,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个月10日,一场AI盛会——2018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在为期三天的时间内,来自10个国家的200多家企业和人工智能机构集中展示了1000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和最新人工智能产品。人脸识别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无人车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纷纷亮相展会,令观众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未来世界”。
作为承办方,本次智博会也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落户园区发展的全球人工智能TOP100强企业微软、科大讯飞、西门子、博世、思必驰、飞利浦等同台竞逐,掀起了一个个高潮。
展会开幕式前,苏州工业园区相关领导的一份激情宣告令人振奋——园区将以智博会为窗口,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中心,计划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
信心背后是实力支撑。 历经十余年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异军突起,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积累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园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特别是近两年来,园区积极引进国际优势项目,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和服务业上的应用,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提供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3月,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其中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近30家,十亿级4家、百亿级1家,形成估值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实现了对工业、通信、信息技术、交通、教育、医疗、金融和生活消费等领域的全覆盖。被视为“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苏州园区已经跃变成为一座活力四射的人工智能产业新城。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王永东用一句歌词表达微软与苏州结缘时的欣喜。在他看来,缔结这份缘分的,是苏州工业园区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环境和政府务实高效的行政服务能力。“我们考察了许多国内一线城市,只有苏州给了我们想要的感觉。”
2016年,微软研发中心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该中心主要为微软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王永东称,“未来微软要把苏州建设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硅谷。”
和王永东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不少世界级品牌公司负责人。近年来,包括西门子、华为、科大讯飞等一批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并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发或创新中心。
“良禽择木而栖”。将这些品牌公司吸引而来的,是园区优渥的人工智能产业圈土壤。
作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鼓励发展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在此方面大手笔不断。2017年年初,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和相关政策,吹响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集结号。根据计划,此后3年间,园区将加快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争取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力争培育2至3家十亿级、1至2家百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
为保证三年计划目标的实现,不少“重磅”政策同时启动。同期出台的《园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落户补助、办公用地用房、经济发展贡献等方面给予大力度的支持,对于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同时,园区财政累计将安排15亿元以上,用于支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设立和引入产业基金200亿至300亿元。
政策之外,各类科技载体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园区精心打造了国际科技园、2.5产业园、东坊创智园、腾飞苏州创新园等一批创新载体,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的理想平台。而国科数据中心、中科IC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等17个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平台的推出,也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设备投入成本,带动了园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创新发展。
完备的产业配套和扶持政策引来了各路英才。截至目前,园区已吸纳人工智能产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オ58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オ97人;“园区科技领军”人才423人。这些人才构成了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漆黑一片的车间内,流水线高速运转,来回穿梭的机器人自动取货、搬运、装配,完成一系列流水操作。流水线上没有工人,不用开灯,仅凭着高度信息化沟通进行自动运行……这是工业4.0时代的场景,如今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已经变为现实。
博世1999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智能生产投入,已成为博世全球主动安全系统新兴市场工厂的生产能力中心。博世苏州眼下已引进5条全球互联的自动化组装线,用于智能集成制动系统的生产,该产品将应用于未来自动驾驶技术中。
博世苏州的表现,正是苏州工业园区人工近年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上海交大博士生刘胜明创办的艾吉威是苏州工业园区一家专营自主导航小车(AGV)的智能制造服务企业。依靠自主研发的战略产品无反光板激光导航叉车AGV,这家创办仅4年的年轻企业一举打破了欧美、日本对AGV行业的技术垄断,成为国家电网、三星电子、富士通等品牌企业的供应商。依靠艾吉威设备系统,应用单位在15分钟内就可以建模一张地图,代替所有的标志物的铺设维护,并可以定位到任何地方,对工厂运输、物流管理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和博世、艾吉威一样,苏州工业园区其它许多人工智能细分应用企业也尝到了甜头。苏州锦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发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统,用户点击回家模式,几秒钟之内卧室、客厅在内所有的灯光、家电都能即时打开,这样的设备互联是依靠一款名叫“云方”的系统实现的。它好比智能家居的大脑,内部集成了云储存、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项技术。
这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苏州锦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中捷介绍,目前在家具行业,锦富是第一家做“大脑”的,“预计公司今年可以做到2.5亿的营业收入,销售额保持至少100%的增长。”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高水平的语音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及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能力,依托这些核心技术,苏州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覆盖影响智能驾驶及无人机、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旅游、智能金融等诸多领域。以思必驰、驰声科技、天聚地合、同程旅游、八爪鱼、博纳讯动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企业迅速崛起。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孙扬澄介绍,目前,苏州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600家。预计今年园区将形成产值约350亿、估值上千亿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